大阳城集团99aa-App Store

 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是201311月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成立的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心是西华大学为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进一步促进自身的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而设立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一、中心的研究方向、重点和特色

中心下设“四川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道德的提升与践行”、“四川农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与养成”、“四川农村优秀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3个研究方向。3个方向均有明确的研究重点和特色。“四川农村新型社区居民道德的提升与践行”的研究重点是:(1)四川农村新型社区居民道德建设的模式;(2)四川农村新型社区居民道德建设的机制;(3)四川农村新型社区居民道德提升的路径;(4)四川农村传统伦理道德与新型农村社区居民道德建设。研究特色在于:(1)提炼四川农村新型社区居民道德建设的模式;(2)研究四川农村传统伦理道德与农村新型社区居民道德建设的关系。“四川农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育与养成”的研究重点是:(1)四川少数民族地区农民生活方式的变迁与发展;(2)提升四川农村各群体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径;(3)培养四川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的有效途径与策略;(4)科普工作对培养四川农民健康生活方式的作用。研究特色在于:(1)农民生活方式研究与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相结合;(2)农民生活方式研究与提升农民心理健康水平研究相结合;(3)农民生活方式研究与四川“农家乐”升级换代研究相结合;(4)农民生活方式研究与农村科普工作研究相结合。“四川农村优秀民风民俗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重点是:(1)四川农村优秀民风民俗对乡风文明建设的促进;(2)四川农村优秀民风民俗与“村庄规划设计”;(3)四川农村特色民风民俗文化旅游产品的打造。研究特色在于:(1)发掘整理四川农村优秀民风民俗与促进乡风文明建设相结合;(2)研究四川农村民风民俗与编制“村庄规划设计”有机结合;(3)研究四川农村民风民俗与乡村旅游相结合。

二、中心研究团队和学术活动

中心整合了西华大学研究新农村乡风文明的人才资源,形成了一支职称结构合理,梯度明显的研究团队。中心现有研究人员18人,其中高级职称16;具有博士学位的10人。中心每年举行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学术论坛、学术研究和学术沙龙,在省内相关学术领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三、中心发布课题

中心成立以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以及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立足四川新农村建设,坚持理论创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通过对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进行系统化、理论化的研究,力争产生一批在省内乃至在全国有代表性的科学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理论指导和决策咨询服务的宗旨开展课题立项,2014—2018年共立项课题100项,资助研究经费40余万元。课题承接单位有西华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信息工程大学、西华师范大学、成都工业学院、四川工商学院,内江师范学院、攀枝花学院,成都大学,泸州职业技术学院等30余个。

四、中心主要学术成果

经过年来的潜心研究,中心成果逐渐显现。中心研究人员承担各级各类科研课题50余项,科研到位经费100多万元,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5部。近5年来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3项。成功将中心课题“乡风民俗与新农村建设研究”培育成了教育部课题。代表性著作和论文如:《我国征地制度改革研究——基于社会公正的视角》《彝族传统法文化对凉山彝区乡村治理的影响与对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书香乡村”建设困境及其对策研究》《“精准扶贫”视阈下培育乡村文明风尚的实质与路径》《社会活动参与对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影响》《中国城乡居民两周患病率的现状及变动趋势》《四川农村赡养老人现状分析》《新时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农村和谐社会建设的协同机制研究》《志愿文化的社会价值与培育途径研究》《志愿文化推进新农村道德建设的路径与机制研究》《新时期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研究》《社区志愿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现实意义及发展路径探析》等等。

五、中心服务地方情况

中心结合自身的研究领域,积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中心部分研究成员是四川省脱贫攻坚考核验收专家。近三年参加了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乐山市沙湾区、达州市通川区、达州市开江县、凉山州越西县、凉山州喜德县、雅安市名山区等地的扶贫成效评估工作。中心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对口帮扶工作,深入南充市嘉陵区开展扶贫帮扶,积极参与对西华大学对口帮扶单位巴塘县干部的培训工作。中心与成都市邛崃市平乐古镇、成都市龙泉驿区崇德社区、广安市武胜县扶贫移民局、南充市营山县东升镇玉帝村、达州市通川区碑庙镇、雅安市名山区马岭镇等单位就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合作。

紧抓乡风文明建设,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水平的不断提高,不仅有利于推动精准扶贫,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扶贫先扶志”、“治愚先治懒”,只有从从根子上解决了贫困主体的精神贫困问题,长期稳定脱贫才能得以真正实现。建设“四好村”,让农民住上好房子容易,但要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尚并非易事。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四川是人口大省、也农业大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四川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中心将致力于深入开展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并推动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实践。

中心主任:万远英

中心常务副主任:尹德志

中心副主任:郑小明

办公地址: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金周路999号西华大学1教学楼1-5005,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

邮编:610039

办公电话:028-87725686

电子邮箱:963974478@qq.com

联系人:尹德志  QQ963974478 QQ群:361812630


四川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四川新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研究中心



XML 地图 | Sitemap 地图
Baidu
sogou